外国友人邂逅浙江渔村 在别样年俗中感知“中国年味”******
(新春走基层)外国友人邂逅浙江渔村 在别样年俗中感知“中国年味”
中新网宁波2月2日电(记者 林波)制作麻糍、采挖牡蛎、包宁波汤圆……2月2日,在中国过春节的外国友人走进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莼湖街道章胡村,体验海边渔村风情,感知“中国年味”。
莼湖依山傍海、良田肥沃、物产丰富,也由此形成了独特的饮食文化。这种饮食文化有别于内陆地区,它讲究山珍、海味、田产融为一起,海鲜米豆腐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。
外国友人体验牡蛎采挖。 林波 摄据悉,海鲜米豆腐是奉化沿海地区一道独特的风味小吃,是春节家家必备的食品,为奉化乃至浙东所少有。
“非常鲜美。”今年30岁的李源(Nguyen Le)来自越南,是一名在中国学习的博士生,在体验完牡蛎采挖后,她把新鲜采收的牡蛎放进锅中,和米豆腐、肉丝、蛋丝等素材一起烹饪后,一碗热气腾腾的海鲜米豆腐就出锅了。
在李源看来,中国的年味从舌尖上就可以体验到,“麻糍的软糯、汤圆的香甜、海鲜的鲜美等,各种各样的味道组成了多元化的中国年味。”
咸齑黄鱼汤、笋干烤肉、贡品奉蚶……在章胡村文化礼堂,望着丰盛的菜肴,来自印度的Taiseer Hussain Nafea感受到了春节满满的仪式感,“春节汇聚了各种各样的美食,不仅人团圆,菜也‘团圆’。”
外国友人体验包汤圆。 林波 摄除了舌尖美食外,中国年味无疑也独具文化味。
“中国春节,家家户户都会挂红灯笼、贴‘福’字和窗花。”今年35岁的宝林(Paulina Kus Ariningsih)来自印尼,在她的记忆中,中国春节是热闹喜庆的,特别是春节期间,马路上也挂起了红灯笼,寓意着新年红红火火、福气满满。
外国友人体验年俗活动现场。 林波 摄将红色的竖条纸粘贴在灯笼的骨架上,再将光源放入其中……在宝林的手中,一个红色的灯笼雏形显现,“中国文化源远流长,了解中国春节,才能读懂中国文化。”
“我的爷爷来自中国,我们家还保留着春节发红包的习俗。”来自印尼的婉徽(Karen Chow)今年18岁,她告诉记者,每一年的春节,长辈们都会给孩子发红包,“春节那一天家里人也会聚在一起,团圆是我对春节最初的认知。”
外国友人送春节祝福。 林波 摄事实上,从最初的穿唐装、吃汤圆、发红包,到现在的捣年糕、舞龙、舞狮,中国春节的年味和习俗正悄然在世界各地扩散、传播,“过春节”开始成为一种时尚和新的生活方式。
“我们举办这样的活动,希望加强与中外青年学子之间的联系和交流,在渔村的人情味中感受扑面而来的中国年味,感受元宵文化的独特魅力。”奉化团区委副书记袁静接受采访时如是表示。(完)
“湾区春晚”年初一播出 腾格尔潮汕话演绎摇滚英歌****** 中新网广州1月21日电 (记者 程景伟)《遇兔呈祥大湾区——广东卫视春节晚会》(以下简称“湾区春晚”)将于1月22日(大年初一)在广东卫视播出。 来自中国香港的歌手们,为湾区春晚带来好歌新唱。周柏豪与炎明熹首度合唱,献上一曲《紫荆花盛开》。林峯则演唱了《晚风心里吹》和《大中国》。 腾格尔 广东卫视 供图湾区春晚将目光锁定在潮汕地区一种融合了“戏剧、舞蹈、武术”、拥有400多年历史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——英歌舞,并邀请到有“草原歌王”之称的腾格尔,联手打造摇滚英歌《一身正气》。在提前放出的MV中,腾格尔首次用“腾”式唱腔向潮汕方言发起挑战,汕头市潮阳棉北后溪英歌队踏着铿锵鼓点,一展英姿。 在湾区春晚中,提前播出片段并引起关注的还有国风节目《锦鲤戏莲》。“莲叶何田田”“鱼戏莲叶间”……从课本诗词生发出的古典意象有多美?也许能在今年湾区春晚找到答案:水面上,中国杂技团的“玲珑五美”组合做出了首次水上蹬伞的大胆尝试;水面下,舞者何灏浩化作锦鲤,携莲伞于水底翩跹起舞。 周柏豪(左)与炎明熹(右)合唱《紫荆花盛开》 广东卫视 供图今年湾区春晚的戏曲节目《梦梨园》,不仅汇聚了中国戏剧表演艺术最高奖项“梅花奖”的获得者曾小敏、林燕云,还有黄丽华、蔡桂宁等名角,广东四大剧种“粤剧、潮剧、汉剧、雷剧”同台。剧目演绎的舞台从实景迁至虚拟空间,在XR虚拟技术全程助力打造下,梨园卷轴铺展开来,潮州广济桥立于碧波之上,林燕云化身潮剧唱段中的“李商隐”,歌于青绿山水间;蔡桂宁化身雷剧唱段中的“辛弃疾”,醉里挑灯看剑,豪气干云;黄丽华化身汉剧唱段中的“杨门女将”,虚拟的戏曲盔头舞台别具匠心;压轴登场的曾小敏则化身粤剧唱段中的“杨门女将”,刀马旦巾帼不让须眉。 此外,跨界音乐家吴彤领衔青春乐手和百人古筝团,鸣奏岭南名曲《彩云追月》;歌手阿云嘎演唱歌曲《如愿》时,舞台幻化作繁茂丛林。(完)
|